闽剧历史

闽剧由“儒林戏”、“平讲戏”、“江湖戏”等地方戏剧艺术融合而成,并吸收容纳了弋阳腔、徽调、昆曲、京剧的表演艺术。

闽剧由“儒林戏”、“平讲戏”、“江湖戏”等地方戏剧艺术融合而成,并吸收容纳了弋阳腔、徽调、昆曲京剧的表演艺术。

闽剧最早前身由福州西郊洪塘乡人曹学佺组织创办曹家班(后称“儒林班”)创研出新腔“逗腔”起始。万历甲辰年(1604),曹府的“曹家班”参加洪塘乡金山寺普渡演出,被称为“第一代儒林。” 曹学佺兴办“儒林班”的前后,福州民间还有“江湖班”、“平讲班。”两类班社。演唱的是流行于民间的“江湖”、“洋歌”、“小调”等曲调。光绪元年(1875年),儒林班从农村向城镇发展,福州出现“梁父吟”、“醉春园”等班,合称为“十三家儒林班”。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(1908—1911年)儒林戏、江湖戏、平讲戏给合融汇,俗称“三合响”,形成了今日闽剧的雏型。辛亥革命后,闽剧进入兴盛时期,福州先后出现了“旧赛乐”、“新赛乐”、“三赛乐”、“善传奇”、“赛天然”、“庆乐然”[俗称三乐、一旗(奇)二头羊(然)]等闽班和“赛月宫”、“群芳”等女班。其中以“三乐、一旗(奇)二头羊(然)”为最。这些闽班组织规模最大,演员阵容最强,剧目最多,声誉最好。

闽剧的发展至20世纪20—30年代,是闽剧进入了多声腔剧种的成熟期,涌现了郑奕奏、陈春轩等一大批闽剧表演艺术家是闽剧艺术的第一高峰。他们先后主演了《新茶花》、《百蝶香柴扇》、《黛玉葬花》、《八大锤》、《长坂坡》等剧目,成功地塑造了新茶花、林英姐,林黛玉、陆文龙等形象。因此,郑奕奏被誉为“闽剧大师”和“北梅南奏”,1934年《八大锤》被拍成无声电影。同时,一大批闽剧表演艺术家的唱腔被百代、联声等几家全国有名的唱片社灌制成唱片,流传海内外。

五六十年代闽剧进入历史上第二个高峰,创作、改编出一批优秀的剧目。1952年由省文联组织的闽剧代表队,首次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,演出了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《钗头凤》,荣获演出二等奖。1954年闽剧代表队赴上海参加华东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,演出了《炼印》、《荔枝换绛桃》、《渔船花烛》等剧目。其中,《炼印》荣获创作一等奖和优秀演出奖,李铭玉、郭西珠、林赶山、林务夏等荣获演员一等奖,1955年《炼印》被拍成电影。1959年《六离门》、《夫人城》晋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。

八九十年代,闽剧进入了新的时期,新创作的剧目不断涌现,出现了《洪武鞭候》、《魂断燕山》、《曲判记》、《林则徐充军》、《天鹅宴》、《丹青魂》、《贬官记》、《御前侍医》、《凤凰蛋》、《画龙记》、《冯梦龙断案》、《兰花赋》等一大批题材新、格调高、立意深、结构巧、剧情妙的佳作。其中《天鹅宴》、《丹青魂》荣获首届和第三届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剧目奖;《贬官记》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、第七届“文华剧目奖”、“导演奖”;《画龙记》荣获中宣部“五个一工程奖;《兰花赋》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文学奖;林友泉获文化部首届文华表演奖、陈乃春荣获第三届文华表演奖、第1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、黄愿亭获第七届文华表演奖、陈洪翔荣获2002年首届全国地方戏曲精品折子戏展演暨戏曲青年演员大奖赛一等奖;2004年22日晚,他在领衔主演闽剧《贬官记》中对闽剧小生行当的创新和突破,出色地塑造了崔云龙形象,而荣登第15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榜首。2005年10月,陈洪翔荣获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。

福建艺术学校省闽剧班在2001—2003年,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的比赛中,福建艺术学校省闽剧班连续三届摘取“小梅花”金花奖五枚、银花奖二枚。在对外文化交流史上,闽剧曾多次赴台湾、香港、新加坡、印尼、马来西亚、日本、法国等演出,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,称闽剧是他们所看到、听到的最喜爱、最好听的乡音,传播古国文化的使者。

分享到:

上一篇:闽剧最早前身   下一篇:闽剧历史沿革

返回首页

更多>>相关文章

网站首页|梨园资讯|名家名段|戏曲人物|戏曲伴奏|戏曲曲谱|戏曲台词|戏曲文献|梨园漫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