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剧的45年史略(四)

出现多种形式的管理体制,国营剧团改变由国家统包统管,实行定额补助,演出团体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,收益分配也打破“大锅饭”和平均主义。

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,潮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。

(1)出现多种形式的管理体制,国营剧团改变由国家统包统管,实行定额补助,演出团体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,收益分配也打破“大锅饭”和平均主义。

(2)90年代以来,出现一批民办剧团,或独资创办,或合股经营,它们一般上演比较通俗的剧目,以比较精简的队伍活跃于城乡农村,潮汕三市职业剧团的数量,空前增加。

(3)创作、整理了一批优秀的古今剧目,如《张春郎削发》、《袁崇焕》、《陈太爷选婿》、《终南魂》、《益春》、《两县令》、《百里桥》、《彭湃》、《七日红》、《丁日昌》、《碧血金枪》、《恩怨宋家妇》、《千金女》、《回唐山》、《李队长筹粮》等。

(4)广场戏的兴起。潮汕广大农村实行改革开放,农民生活提高,潮剧广场戏应运而兴。有些乡里节日喜庆,多的同时聘请十多个剧团,在农村广场搭台演出,观众人山人海,盛况空前。

(5)海外演出市场的开拓。1979年以来,每年都有一至两个潮剧团到泰国、新加坡或港澳演出。1979年至1989年10年间,潮剧院及汕头、潮州、揭阳三市所属剧团,共21个剧团,1000人次到海外演出。加强了海内外潮剧艺术的交流,促进了潮剧的繁荣发展。

(6)音像传播技术的发展。潮剧录音带、录像带以及音碟、影碟的大量发行,使潮剧在海内外得到空前的传播。

(7)80年代以来,由于电视、歌舞厅等各种娱乐形式的普及,潮剧受到冲击,剧场观众锐减,青年观众尤少。潮剧界提出“振兴潮剧”的口号,海内外热心人士对潮剧面临的困难给予多方面的支持,“谢慧如潮剧艺术中心”、“潮剧艺乐宫”兴建,“振兴潮剧委员会”、“潮剧创作基金会”(潮州市)成立,首届国际潮剧节在汕头举行;同时,潮汕三市潮剧卡拉OK大赛,以及汕头市区一些小学试开“潮剧潮乐”课等,为弘扬潮剧艺术、普及潮剧知识、培养青少年潮剧爱好者,发挥了一定的作用。

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,潮剧从经营管理体制到艺术创作,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,如何适应新的形势,使潮剧进一步发扬光大,是广大潮剧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。

分享到:

上一篇:潮人与潮剧(二)   下一篇:潮剧的45年史略(三)

返回首页

更多>>相关文章

网站首页|梨园资讯|名家名段|戏曲人物|戏曲伴奏|戏曲曲谱|戏曲台词|戏曲文献|梨园漫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