旧时,在临桂,德艺双馨的“彩调王”会被群众尊称为“戏子佬”。清末民初,临桂涌现出一大批彩调王,他们为临桂文化名县厚重的文化底蕴增色不少。两江是著名的“彩调窝”,出生在两江、活跃在两江的骆少廷、文子郁、文大荐,谢济舟等名角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。遗憾的是,生活在旧社会的民间艺人大多属于清贫阶层,虽然其德艺双馨,誉满乡里,但是他们的事迹也是传统正史所不屑于记载的,后人只能从民间故事或者地方传说中了解其事迹与风采。
骆少廷(1886~1940年),生于临桂县四塘乡池头村,后来定居两江,擅长演丑角。他和冷贵甫、朱五八、秦老四被誉为桂林彩调“四大状元”。据年事已高的老人们说:过去,在临桂、永福、融安、龙江诸县曾经流传:“听了王子勉的山歌,一世不着听山歌;看了骆少廷的调子,一世不着听调子。”在有不少名角登台献艺的两江古镇,唯独骆少廷能得到如此崇高的赞誉,可见他的表演艺术绝非一般。骆少廷表演的主要剧目有《龚裁缝裁衣》、《瞎子闹店》、《娘送女》等。现在当地还流传这样的故事:他和老搭档王子勉在两江唱《娘送女》,两人都男扮女装,所扮演的两亲家娘对唱了一天一夜,没有重复一句,观众掌声雷动,久久不愿离去。
文大荐(1902~1978年),又名文官日,绰号“郎当师傅”,临桂两江镇人,他七岁开始拉调胡,由此走上了长达60多年的演艺生涯。1923年,他参加两江镇谢广和主办的“四和园”,同各大名角到百寿、融安、三江等地演出,历时一年多。1930年,有关当局禁止演彩调,调班在桂林城无法立足,他就携带家小和同事们到广西及贵州省的边远山区演出,在漂泊不定的生活中坚持将临桂民间文化向外传播。文大荐演奏的调胡,音色优美,技巧娴熟,声情并茂,堪称一绝。1952年,文大荐参加桂林市农民彩调团,10年后他受聘到广西戏曲学校彩调班当老师。1964年,在桂林市彩调团办理退休手续后的他,仍然关心两江镇的业余彩调队,参加该队的排练和演出,直到去世。
谢济舟(1901~1983年),又名润宝,临桂两江镇人。14岁就师从著名彩调坤角廖连华学艺,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彩调艺术生涯。谢济舟身段优美,肢体语言丰富,生旦净丑都能演,吹打弹唱皆通晓。
现已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江板凳龙,也凝聚着谢济舟的心血。民国时期,他就将板凳龙从四脚改进为三脚,更便于翻滚舞动和头顶板凳龙等特技;谢济舟还巧妙地把彩调的身段、扇花、锣鼓等融入板凳龙当中,并在高潮的部分加入了桂剧的特点。1962年,在参加全区老艺人座谈会上,谢济舟表演了《老背少》、《双黄蛋》、《王二报喜》、《兰三妹》、《三看亲》、《打铜锣》等等,还口述了许多彩调唱腔、曲牌。1963年,谢济舟被聘请到艺术院校任教。
1965年,“文革”开始,彩调王谢济舟被抄家,挂黑牌,大字报围攻,1968年9月,被关押20多天,后下放到“五七”干校参加劳动,两江镇业余彩调剧团十几年置办的服装道具被付之一炬。
在临桂戏曲界,圈内人士都以是“谢济舟学生”为荣,谢济舟的彩调活动遍及临桂、桂林、永福、鹿寨、全州、兴安、资源、南宁、柳州等地,一生桃李满天下,其徒弟有2000多人,他们都是各级剧团的骨干人才。现在,在临桂县和两江镇,还有不少谢济舟的学生仍然在传承着他的彩调艺术。